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应当完全抛弃自己的文化遗产以利用现代知识呢?还是促使自己制度方面的遗产去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历来经验证明,使本国的传统制度适应新的功能比照搬西方制度更为有效。
文化发展具有融合、排斥种种特点,但向现代化发展则是必然的趋势。每一民族文化在与外来文化接触时都会出现冲突甚至对立的状况,必须意识到现代化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问题不在于是不是、能不能回避,也不在于种族或民族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尽快地吸收其他文化中的进步因素,实现从观念到制度的变革。
在国际政治影响、资本流动、军事占领,社会变动的复杂环境中,很难说是某一种因素决定了现代化的快慢,但公认的是,社会意识中某些新的文化教育观念的出现是其中重要的因素。这里包括:
1.出现新的人格定向。人们再也不满足终身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生活一辈子,而是要求扩大眼界,提高灵活性,发展起与他人或环境共生的观念,同时要求建立有关的管理部门和法律制度。
2.对普及教育的重视。文化传播与世俗教育的推广,形成以知识学科为基础的教育系统;兴办以培养人才和提高专门化为任务的学校,使国家教育的观念开始形成,义务教育的措施逐步落实。
3.强调进步和个人价值的新的文化观的出现。进入近代以来,按身份等级决定个人价值的制度逐渐让位于按社会贡献决定个人地位的观念,强调对个体贡献及尊严的评价系统的建立,从而使社会竞争进入公平阶段,促进了社会生产和科技进步。
正是在以上观念和制度的形成和建立过程中,传统文化面临着调整和重组的必要,只有这样,民族文化才会获得新的生命,得到新的发展。如果因为对传统文化的分外珍惜而缺少远见卓识,那就可能出现民族主义;只有理性地分析传统文化中哪些因素是阻碍 现代化发展的,哪些是可以在现代化社会中保留并有其存在意义的,才能使民族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根据现代化的需要吸收其他文化中的优秀方面,整合并创造出一种更为合理、更为进步的新文化,才能促进现代化的发展。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