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计算机普及、信息技术的兴起,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现代教育技术。课堂要素多元化:课堂教学要素不仅包含传统的“教学论三角形”要素;还应包括教学目的、方法、环境、评价;同时,教学更强调人文化和社会化,传授知识不仅是在课堂而且可以在社会上的各个环境中进行,大大拓宽了教学环境和视野。现在的一些公共课和评价性课程,普遍都应用了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使得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节省了一定的讲解和板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情境化:从建构主义教学目标上,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为学生学习创设与实际相类似的情境,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从知识结构上,要弱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交叉和知识的综合性;从方法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发现性学习;从手段上,要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互联网技术,为学生虚拟“现实情景”。
课堂教学的交互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以及人与环境的社会性互动作用,而这种社会性互动作用的集中表现应该是教学的交互性。这种交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第二,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设计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以有效的反馈,而不是仅仅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
师生关系的民主化: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发生的前提,是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对学生认知和情感领域的目标追求同样起着制约作用。按照李威特的小团体交往模式理论,教师和学生要形成全渠道型交往模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是多向度的交往,真正是个体主动、群体互动。
![]() |
|
|
|
|
|
|
|
|
|
|